中东多股势力对峙贝卡谷地
黎巴嫩边境靠近叙利亚的贝卡谷地曾经是中东局势的晴雨表。随着叙利亚局势的持续恶化,刚平静数年的贝卡谷地再度吸引全球的关注。这片狭小的谷地近来不仅拥进了1.2万名流离失所的叙利亚难民,也成为外国武器流入叙利亚的主要源头。近日,《环球时报》记者深入贝卡谷地采访,发现叙反政府武装“叙利亚自由军”等组织把这里当成秘密集结地,“基地”组织和其他宗教极端分子也纷纷渗入这里。整个贝卡谷地就像是汇聚了中东各派势力争斗的压力锅,许多中东分析人士担忧地对《环球时报》记者称,如此众多复杂力量集结在此,并不断加压浓缩,贝卡谷地很可能引燃中东地区的宗教纷争。
收容近半叙利亚外逃难民
对于人口只有4万的黎巴嫩边境小镇阿尔萨来说,不断翻山越岭拥来的叙利亚难民让它不堪重负。“从去年3月起,就有叙利亚人跑过来投亲靠友,现在是越来越多。”阿尔萨镇镇长穆罕默德·霍杰里苦着脸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现在镇上已有1300多叙利亚难民,这对原本就不富裕的阿尔萨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与自然条件优越的黎巴嫩地中海之滨城镇相比,坐落在贝卡谷地东北角的阿尔萨镇显得贫困落后。《环球时报》记者赶到这里是在一场大雪之后。低矮灰色的居民楼杂乱无章地散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安蒂黎巴嫩山上,数米厚的积雪让全镇显得毫无生机。焦头烂额的镇长霍杰里正跟手下以及镇里的长老商量,怎么才能应对叙利亚难民潮,同时阻止叙利亚安全部队越界“绑架”:“从这里继续往东10公里就是叙利亚,开车10来分钟就到,而‘叙利亚自由军’就在我们邻近地区与叙安全部队交火,所以我们得提防叙利亚人‘不小心’冲到这里。”幸运的是,多数叙利亚难民在阿尔萨镇短时间逗留后,会转移到其他城镇:“要不是国际红十字会和一些慈善机构帮着做这事,我们的小镇早就垮了!”据联合国驻当地的机构统计,3月7日至8日的24小时内,就有约4000叙利亚难民拥入黎巴嫩,其中一半以上滞留在阿尔萨镇。
在阿尔萨镇一幢三层的居民楼里,《环球时报》记者见到挤在这里的12名刚从叙利亚逃出来的难民。一名身穿皮夹克、蒙着头巾的21岁男子告诉记者:“政府军用坦克和武装直升机向反政府武装发起攻击,我家就被打了一个大洞,我们全家人赶紧逃命。当我们从雪山翻过来进入黎巴嫩的时候,还有几十个男人被叙边防军逮住。”另一名女难民告诉记者:“霍姆斯城里没水、没电、没吃的已有一个星期了,我们不得不离开。我们到这里花了4天时间。”
对逃离叙利亚的难民来说,能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已算十分幸运。《环球时报》记者在阿尔萨镇至贝卡省首府扎赫勒的公路沿线看到,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许多难民只能住在用塑料布和树枝搭成的临时住所。尽管如此,黎巴嫩内政部长还是向记者抱怨承受不了大量拥来的难民:“如果叙利亚局势继续恶化,难民人数还将增加,黎将不得不考虑关闭部分边界。”
中东宗教冲突的新导火索?
贝卡谷地位于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的边境地区,南北长约120公里,平均宽度为16公里,距首都贝鲁特约30公里。由于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前沿,这里历来就是战争多发之地。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大举入侵,这里至今仍有多处古罗马时代的遗迹。20世纪后期,贝卡谷地成为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以色列以及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各派之间相互争夺最激烈的地区。1975年,黎各派内战爆发,叙利亚军队主力部署在这里。1982年6月9日,以色列空军发动贝卡谷地空战,打响第五次中东战争。
实际上,从黎叙边境小镇阿尔萨到贝卡谷地首府扎赫勒的公路沿途,《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有各种不同的公路修建项目说明,有些路段是卡塔尔和沙特出钱修的,有的路段则是伊朗出的资。“黎巴嫩之声”记者肖克说:“这里面的名堂很多,逊尼派和什叶派都在这里争夺影响力。”
近一段时间来,围绕贝卡谷地的暗斗逐渐因为叙利亚的局势动荡几乎变成明争,许多当地人担心这将导致不可预测的危险。记者在阿尔萨镇感触最深的是,当一群叙利亚的难民抵达这个黎巴嫩边境小镇时,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是逊尼派的吗?”(叙利亚政权为什叶派的阿拉维支派,反政府武装多为逊尼派——编者注)贝卡省逊尼派宗教领袖伊马德·哈立德对记者坦言:“真主党民兵、伊朗人、阿拉维人,这种宗教派别的分歧因为叙利亚危机被放大,并且很可能从贝卡谷地扩散,将来再外溢到整个地区,那就真麻烦了。”
威胁大马士革的“生存根基”
“贝卡谷地现在不仅仅是叙利亚难民的庇护所,更是叙利亚政府的生存根基。”黎巴嫩同行肖克这样的说法一开始曾让记者感到不解。实际上,在贝卡省首府扎赫勒,记者对这里的繁华程度颇感意外:尽管顾客不多,但林立的店铺挤满了扎赫勒的每一条街巷,国际大小品牌的销售点随处可见,美元、叙利亚镑和黎巴嫩镑自由流通。肖克说:“从扎赫勒到大马士革不足100公里。叙局势动荡前,大马士革的高官、富人每到周末就开车来这里购物。叙利亚受到美欧和阿盟的制裁后,叙利亚的进出口货物更加集中到这里,扎赫勒对叙利亚的重要性已超出特定阶层,成为叙利亚最重要的对外通道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独特性,黎巴嫩是各种宗教、教派林立的国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所有派别在这里都有大量信徒。中东一些国家的宗教少数派或反政府派别也把这里当成避难所。在阿尔萨镇,镇长霍杰里和“黎巴嫩之声”记者肖克都不否认反叙政府的“自由叙利亚军”在当地的活动。肖克说:“从阿尔萨镇往东一两公里就是‘自由叙利亚军’秘密基地。他们进入叙利亚攻击政府军得手后,或遭到追击时就会退回到黎巴嫩一侧。”霍杰里还透露称:“去年12月在大马士革袭击叙情报机构的‘基地’人员也是从这里出发的,但我们没掌握他们的确切情况。”而叙安全部队也经常深入这里进行“反击”。在叙利亚时,一名叙军上校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贝卡谷地越来越成为叙反政府武装的集结地,我们为此已要求黎巴嫩当局加强边防守卫,不能让武装分子和武器流入叙利亚。”
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在阿尔萨到扎赫勒途中,《环球时报》记者经过一个名叫布里塔尔的小镇。这里的街道、道路等设施极差,却不时能见到各种豪车豪宅。在一个外表普通的街边服装店,记者见到一个名叫阿布·伊马德的商人,当地人告诉记者,他是当地有名的军火商。对记者的到来,伊马德并不在意。除了不让拍照外,他甚至公开吹嘘自己的军火生意处于“黄金期”:“M-16、AK-47、枪榴弹、手雷,什么都好卖!”最让他合不拢嘴的是武器价格的飚涨。他递给记者一份2005年和2011年武器价格对比清单,上面显示美制M-16步枪每支的价格2005年是500美元,2011年12月涨到了2500美元;Ak-47冲锋枪从150美元涨到了2000多美元;一枚手榴弹价格从2美元涨到50美元。伊马德恼火地抨击竞争对手说:“这里的规矩已坏了,以前是逊尼派只卖给逊尼派,什叶派卖给什叶派,现在是给钱就出手。”对客户的身份,伊马德并不掩饰:“他们全都是叙利亚‘圣战者’,有个家伙什么都要,而且从所有军火商手中购买!”对于叙利亚政府要求黎巴嫩加强武器控制,伊马德嘲讽地说:“他们啥用也没有,不管怎么管,边境都封锁不了的。”
文明和宗教冲突、各种武装组织、毒品、恐怖分子以及大量武器黑市,这些因素累加起来就连一些西方媒体也感到担忧。美国《麦克拉齐报业》日前的一篇评论称,“在一年多的叙利亚流血冲突之后,宗教派别之间的仇恨不断增加。由于叙利亚动荡的绝大多数死者是逊尼派,以逊尼派为主体的突尼斯、沙特、卡塔尔力主武装叙反对派,而什叶派占多数的伊朗、黎巴嫩什叶派则站在巴沙尔一边。所有的这些交锋对峙在贝卡谷地浓缩并且不断加压,最终有可能被引爆,其冲击波一定会冲击整个地区。”( 本报赴黎巴嫩特派记者刘畅邱永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