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盟反对巴沙尔政府的深层原因
作为中东最大的区域组织,阿盟成员近乎“一边倒”地反对巴沙尔继续掌权,个中缘由颇值得玩味。
自从叙利亚问题出现以来,阿盟反对巴沙尔政府的态度逐步升级。先是谴责武力事件,后是终止叙利亚的成员资格,并对其实施严厉的经济与政治制裁,再后来,就是讨论承认反对派,并要求在联合国讨论叙利亚局势。阿盟这些反应的强烈程度,甚至超出了1979年制裁与以色列单独媾和的埃及,以及去年对利比亚局势时的态度。
究其原因,还在于中东变局发生以来,阿盟内部发生的三大变化:君主制国家影响上升,逊尼派力量增强以及亲西方思想回潮。
在阿盟内部,共和制与君主制两种模式之争可谓由来已久,以埃及为代表的共和制国家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此次中东变局几乎波及了整个阿拉伯世界,虽然发生政权更迭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都是共和制国家,但许多君主制国家也发生了要求平等和民主选举的示威游行,使其领导人担心,一旦形势不稳,西方盟友有可能抛弃他们转而选择“革命者”。摩洛哥和约旦去年宣布加入海湾合作委员会,就被舆论认为是君主制国家维护自身统治的一次大联合。在共和制国家的叙利亚问题上大做文章,对君主制国家而言,既可以转移焦点,缓和自身面临的统治压力,也可以证明自身的政权合法性,彰显其外交活力,扩大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
在阿拉伯世界,除伊拉克和巴林外,其他国家都是逊尼派人口占据多数。数年前,约旦国王阿卜杜拉曾提出“什叶派新月地带联盟”的概念,认为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已经形成了一个什叶派的联盟,对阿拉伯逊尼派的统治形成了挑战。而在叙利亚,巴沙尔家庭则属于什叶派中的阿拉维派,人口仅占全国的13%。因此,叙利亚局势的发展,就被许多逊尼派掌权的国家认为是削弱“什叶派新月地带联盟”影响的绝佳机会,对抗伊朗向阿拉伯国家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动作,削弱其对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哈马斯的影响。目前,突尼斯、利比亚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都宣布驱逐叙利亚大使。
原来就有西方国家军队驻扎的海湾君主制国家,“9·11事件”后曾一度奉行大国平衡战略。中东剧变后,其对西方提供的政治支持与安全保护伞的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制衡伊朗、稳定国内局势以及强化在中东影响,都需要西方的帮助。而近年来发生政权更迭的阿拉伯共和制国家,也因为自身上台过程中得到的支持,而对西方抱有亲近感。对叙利亚的反对派抱有天然的认同感。美欧也紧紧抓住阿盟内部的这种亲西方思想的回潮,积极怂恿卡塔尔、沙特等国打头阵,建立“倒巴沙尔”的统一战线,试图通过外交施压、政治孤立、经济制裁、武装反对派等手段,实现叙利亚政权的更迭。
不过,在这一问题上,阿盟并非铁板一块,黎巴嫩和伊拉克两个叙利亚的重要邻国拒绝执行阿盟的制裁决议,无疑将使阿盟对叙利亚的制裁大打折扣。而如果把镜头拉远来看,“阿拉伯之春”一年来,中东剧变的主要动因,正在从民众与当权者围绕民主民生问题的内生性矛盾,转变为外部势力博弈的外生性矛盾。中东大国的地区领导权之争,以及大国在中东的地缘政治之争,就是其中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无论巴沙尔政府还是反对派,甚至阿盟,都在逐步沦为这种博弈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