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国家概况
一、概况
国名:苏丹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he Sudan)。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共和国,南毗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东接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苏丹全国气候差异很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长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苏丹地处生态过渡带,极易遭受旱灾、水灾和沙漠化。
面积:250.58万平方公里。
人口:3915万(2008年)。全国有19个种族,597个部落。黑人占52%,阿拉伯人占39%,贝贾人占6%,其它人种占3%。南方地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使用者占总人口的60%。通用英语。7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主要居住在北方,南方居民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5%的人信奉基督教,多居住在南方和首都喀土穆。
重要节日:独立日:1月1日(国庆);救国革命日:6月30日。
首都:喀土穆(Khartoum),人口507万(2008年),最热月为7月(26-42℃),最冷月为1月(16-32℃)。
行政区划:设25个州,辖132个县。
二、简史
苏丹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居住。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为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750年努比亚人在苏丹建立了库施王国。公元6世纪苏丹进入基督教时期。13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苏丹,伊斯兰教得以迅速传播,在15世纪出现了芬吉和富尔伊斯兰王国。16世纪,苏丹被并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力范围。英国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向苏丹扩张。1881年,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群众开展反英斗争,于1885年建立了马赫迪(意为“救世主”)王国。1899年苏丹成为英国和埃及的共管国。1953年建立自治政府。1956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1969年5月25日,尼迈里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民主共和国。1985年4月6日,达哈卜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共和国。1986年4月苏丹举行大选,萨迪克·马赫迪出任总理。1989年6月30日,巴希尔军事政变上台,成立“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简称“革指会”)。1993年10月,革指会解散,巴希尔改任总统,并在1996年3月、2000年12月和2005年7月三次连任。
三、政治
国家元首: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Omar Hassan Ahmed Al-Bashir),1989年6月出任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1993年10月改任总统,1996年3月、2000年12月和2005年7月三次连任。
政党和组织:1989年巴希尔发动政变后禁止党派活动。1999年1月1日苏《政治结社组织法》生效后允许党派注册后活动。目前,苏全国约有33个政党进行了登记。主要有:
(1)全国大会党(National Congress Party):是巴希尔政府的执政党,简称全国大。前身为苏丹全国伊斯兰阵线,由穆斯林兄弟会演变而成,1989年政变后成为执政党。1998年起用现名。1999年10月召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巴希尔总统任全国大主席,哈桑·图拉比为秘书长。2000年6月,全国大召开协商委员会会议,决定免去图拉比全国大秘书长职务,9月选举易卜拉欣·艾哈迈德·奥马尔(Ibrahim Ahmed Umar)为全国大秘书长。2005年11月,全国大召开第二届党代会,会议选举出新一届领导局成员。巴希尔总统连任党主席,塔哈、纳菲阿、里亚克等三人当选党的副主席。
(2)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udan People’s Liberation Movement):简称“苏人解”,1983年5月成立,现任领导人是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Salva Kiir Mayardit)。该运动又称“加朗运动”、“人运”,其武装力量称“苏丹人民解放军”(SPLA)。主张建立社会经济平等、公正和政教分离的世俗社会,要求平等分配国家权力和资源,并同政府军展开长期的游击战。2005年1月,苏人解与巴希尔政府签署《全面和平协议》。自此,“苏人解”以合法身份与全国大会党共同执政。
(3)乌玛党(Umma Party):由苏丹伊斯兰安萨教派第二任教长阿卜杜-拉赫曼·马赫迪于1945年1月创立。1956年7月起开始走上执政舞台。该党领袖萨迪克·马赫迪(Sadig Al Mahdi)曾任苏丹总理(1985-1989年)。1989年现任总统巴希尔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以乌玛党为主的政府。1996年12月,萨迪克带领部分乌玛党领导人逃亡厄立特里亚,后转至埃及。2000年11月,萨迪克结束流亡返苏,并开始参与苏政治事务。
2002年7月,由穆巴拉克·法德鲁·马赫迪(Mubarak Al-Fadil Mahdi)领导的乌玛党“改革革新”派脱离萨迪克领导的“主流派”,与执政的全国大达成协议,开始参政并进入内阁,该派领导人穆巴拉克曾任总统助理。
(4)民主联盟党(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成立于1967年,由民族联合党和人民民主党合并组成。现在苏注册登记的民联党为民联党“辛迪派”,领导人为谢里夫·宰因·阿比丁·辛迪(Al-sharief Zainal-Abdin Al-Hindi),该党部分成员在联邦政府中担任部长职位。流亡埃及的穆罕默德·奥斯曼·米尔加尼(Muhammed Uthman Al-Mirghani)领导的国外民联党曾参与组建了包括加朗反政府武装在内的反对党组织联盟——苏丹全国民主联盟。2001年,国外民联党副主席艾哈迈德·米尔加尼结束12年的流亡生涯返回苏丹。2002年,巴希尔总统、塔哈副总统及外长穆斯塔法等分别与流亡埃及的反政府联盟主席、民联党主席米尔加尼进行接触和对话。
议会:根据1998年颁布实施的宪法,国民议会为苏丹国家立法机构,75%的议员由直选产生,25%由社团、组织间接选举产生,议长由第一次议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议会任期4年。第一届苏丹全国议会于1996年4月1日成立,共有议员400人,议长为哈桑·阿卜杜拉·图拉比(Hassan Abudulla Turabi)。1999年12月,巴希尔总统宣布解散议会,罢免议长图拉比。2000年12月,苏选举产生新一届议会,2001年2月5日,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塔希尔(Ahmed Ibrahim Al-Tahir)当选为议长。2005年8月31日,苏选举产生新一届过渡期国民议会,共有议员386人,塔希尔连任议长。
司法机构:全国设高级司法委员会。下设最高法院和总检察院。首席法官为奥贝德·哈吉·阿里(Abaid Haj Ali),总检察长阿里·穆罕默德·奥斯曼·亚辛(Ali Mohammed Osman Yassin)。
宪法:1973年4月实行首部宪法,1985年4月废止。同年10月颁布过渡宪法,1989年6月30日废止。1998年6月30日,苏颁布并实行新宪法,规定苏丹是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国家,国家实行建立在联邦制基础上的非中央集权制;总统是国家主权的最高代表,军队最高统帅,拥有立法、司法、行政最高裁决权,由全民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届;议会为立法机构;司法独立;确立言论、结社自由原则和政治协商原则;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平等相处,南北方公民与义务平等。2002年4月,全国大会党协商会议就修宪问题作出决定,取消总统任期两届的规定,可连选连任。2005年7月,巴希尔总统签署了成立苏丹民族团结政府的过渡期宪法。过渡期为6年,过渡期内苏丹保持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建立南北两套立法系统。南方十个州成立统一的南方政府,北方保持建立在伊斯兰法基础上的政府机构,过渡期后南方可行使民族自决权。
政府:由总统直接主持,不设总理职务。
2005年9月20日,由北南双方联合执政、其他党派参政的民族团结政府成立,并于2007年12月、2008年2月和2009年5月三次改组。主要成员如下: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Omar Hassan Ahmed Al-Bashir)、第一副总统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Salva Kiir Mayardit)、副总统阿里·奥斯曼·穆罕默德·塔哈(Ali Osman Mohammed Taha)、总统助理3人:纳菲阿·阿里·纳菲阿(Nafie Ali Nafie)、米尼·阿尔卡维·米纳维(Minni Arkawi Minawi)、穆萨·穆罕默德·艾哈迈德(Musa Mohammed Ahmed)。总统顾问12人:里亚克·卡伊·库克(博士)(Dr. Riak Gai Kiok)、艾哈迈德·阿里·伊玛姆(教授)(Prof. Ahmed Ali Imam)、穆斯塔法·奥斯曼·伊斯梅尔(博士)(Dr. Mustafa Osman Ismail)、安德鲁·马库鲁(Andraw Makro)、卡吉·萨拉赫·丁·阿特巴尼(博士)(Dr. Ghazi Salaheddin al-Attabani)、艾哈迈德·比拉勒·奥斯曼(博士)(Dr. Ahmad Bilal Osman)、布纳·马勒瓦勒(Bona Malawal)、曼苏尔·哈立德(博士)(Dr. Mansur Khaled)、法利达·易卜拉欣·艾哈迈德·侯赛因(女)(Farida Ibrahim Ahmed Hussein)、阿里·塔米姆·福尔塔克(教授)(Prof. Ali Tamim Fartak)、阿卜杜拉·阿里·马萨尔(Abdallah Ali Masar)、威廉·阿贾克·丁格(William Ajak Deng)。
民族团结政府部长共30人:总统府事务部长巴克利·哈桑·萨利赫(少将)(Maj. Gen. Bakri Hassan Salih)、内阁事务部长科斯塔·马尼比(Kosta Manibi)、联邦关系部长阿卜杜·拉赫曼·赛义德(Abdul-Rhman Saeed)、国防部长阿卜杜-拉希姆·穆罕默德·侯赛因(少将)(Maj. Gen. Abdul-Rahim Mohammed Hussein)、外交部长丁格·阿鲁尔·库尔(Deng Alor Kol)、内政部长易卜拉欣·马哈茂德·哈米德(Ibrahim Mohamed Hamed)、司法部长阿卜杜勒·巴希特·塞比迪拉特(Abdel Basset Saleh Sbidrat)、新闻和通讯部长泽哈维·易卜拉欣·马利克(Al-Zahawi Ibrahim Malik)、议会事务部长约瑟夫·乌奇鲁(Jeseph Okelo)、财政和国民经济部长奥德·艾哈迈德·贾兹(博士)(Dr. Awad Ahmed Al-Jaz)、国际合作部长铁贾尼·萨利赫·法蒂拉(博士)(Dr. Al-Tigani Salih Fedail)、能源和矿产部长祖贝尔·艾哈迈德·哈桑(Al-Zubair Ahmed Hassan)等。
政治局势:巴希尔1989年上台后,解散议会、内阁及地方政府;取缔一切政党,停止一切非官方新闻机构的活动;199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南方部分省除外)实行伊斯兰法,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制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针和政策的准则。1996年3月,苏举行首次总统和议会选举,巴希尔当选总统,原全国伊斯兰阵线(简称“伊阵”)领导人图拉比当选议长。1998年6月,苏颁布新宪法,明确规定言论、结社自由和政治协商等原则,承认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确立了独立、开放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政策。同年底,政府制定并通过《政治结社组织法》,约30个党派注册成为合法政党。1999年底,巴希尔总统宣布解散议会,图拉比随后宣布退出执政的全国大会党(由“伊阵”演变而成),另组建反对党——人民大会党。
2004年后,苏丹继续奉行全国和解政策,积极寻求与北方反对派和解与对话、与南方反政府武装和谈。在美国和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简称“伊加特”)的直接参与下,苏政府与南方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的和平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双方于2005年1月9日在内罗毕签署《全面和平协议》。至此,长达22年之久的苏丹内战宣告结束。苏于7月9日起进入为期6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由北南双方联合执政,巴希尔继续任总统,SPLM主席加朗就任苏第一副总统(加于7月31日坠机身亡,其副手基尔继任)。9月,民族团结政府成立。10月,南方成立以SPLM为主的自治政府,基尔任主席。
从2006年6月起,苏政府与东部反政府组织“东部阵线”开始在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举行和谈,双方签署了《原则宣言》等文件。2006年10月双方在厄立特里亚签署《苏丹东部和平协议》。
四、经济
苏丹经济结构单一,以农牧业为主,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对自然及外援依赖性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苏列为无力偿债和不宜提供贷款的国家,于1993年8月停止其会员国的投票权。为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巴希尔政府于1993和1996年分别发布新经济法规,实施一系列经改措施,一方面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市场经济,鼓励外国投资,发展农业,促进出口,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1997年,苏政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实行财经紧缩政策,严格控制公共开支,限制依赖银行借贷开支比例,减少货币发行量,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战略项目,利用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复苏,通胀率和赤字均明显下降,经济状况趋向好转。1998年和1999年,苏政府均按期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受到该组织好评,并于2000年恢复其会员国的投票权。
苏丹探明石油储量约150亿桶。近年来,苏丹建立起石油工业。随着大量石油出口及借助高油价的拉动,苏丹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苏丹政府一方面逐步加大对水利、道路、铁路、发电站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努力改变财政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情况,将发展农业作为长期战略。
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596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2132美元
经济增长率(2008年):6.5%
货币名称:苏丹镑(Sudanese Pound, SDG)
汇率(2008年):1美元=2.05苏丹镑
通货膨胀率(2008年):16%
资源:有铁、银、铬、铜、锰、金、铝、铅、铀、锌、钨、石棉、石膏、云母、滑石、钻石、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矿物资源储量:铁约3亿吨,铜900万吨,铬70万吨,银约9000吨,石油约5亿吨。森林面积约6400万公顷,占全国面积23.3%;在林业资源中,阿拉伯树胶占重要地位。水力资源丰富。有200万公顷淡水水域。
工业:基础薄弱,2007年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7%。主要工业有纺织、制糖、制革、食品加工、制麻、烟草和水泥等。近年来苏政府积极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石油、纺织、制糖等工业。1999年,苏石油开发取得较大进展,成为石油出口国。2008年生产原油约1.68亿桶。
农牧业:农业是苏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可耕地0.8亿公顷,但利用率仅为21%。农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占农产品出口额的66%,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胶,大多数供出口。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胶种植面积504万公顷,年均产量约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左右。
苏丹幅员辽阔,宜牧区面积为1.67亿公顷。苏丹畜产品资源在阿拉伯国家中名列第一,在非洲国家中名列第二。
交通运输:
铁路:5978公里。
公路:3.7万公里。
水运:有远洋商船10艘,总吨位12.2万吨;内河航线总长5310公里,有轮船300多艘。苏丹港是苏丹的主要商港,年吞吐量800万吨,承担着90%的进出口运输任务。
空运:空运在苏丹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苏国内90%的运输系通过空运进行。苏丹民航局有大型喷气客机10多架,全国共有100多个机场,喀土穆、苏丹港、卡萨拉、朱巴、朱奈纳机场为国际机场。
管道运输:苏丹港至喀土穆建有输油管道,全长815公里,年输油能力80万吨。1999年,苏中南部油田经喀土穆至苏丹港长1640公里的输油管道开始投入使用。
财政金融:苏丹共有银行26家。苏丹银行建于1959年,为苏中央银行。其它均为商业银行,其中双尼罗河工业发展银行和喀土穆银行属于国有。近年来财政收支情况如下(单位:百万苏丹镑):
2005 2006 2007 2008
收入 14760 15783 18533 22592
支出 15968 19194 21428 25713
差额 -1208 -3411 -2896 -3121
(资料来源:苏丹银行、经济季评)
对外贸易:外贸在苏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苏对外贸易总额为214.87亿美元,其中出口121.48亿美元,进口93.39亿美元。中国、日本、阿联酋、沙特、印度、埃及、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欧盟是其主要贸易伙伴。
近几年进出口情况如下(单位:亿美元):
2005
2006
2007
2008
进口
55.99
80.73
87.75
93.39
出口
45.27
56.56
88.79
121.48
差额
-10.72
-24.17
1.04
28.09
人民生活:苏人口增长率5.53%,人均寿命57.73岁,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45%。一般家庭基本生活费用占工资的66.52%,住房占12.36%。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五、军事
武装部队建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独立后,军队实行苏丹化。8月14日为建军节。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18~30岁的苏丹人必须有两年服役期。武装部队总兵力约为19.65万人,由陆、海、空3个军种组成。苏还组织和训练军事部队性质的民防军,估计有10万人。军事院校主要有最高军事学院、参谋指挥学院和军事学院。2004年军费开支约4.65亿美元。
六、文化教育
1988年6月,苏丹教育部决定取消中等和高等教育免费的规定,小学仍为免费教育。各地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北方教育发展较快。全国人口的41%为文盲,25%的学龄儿童不能入学。2003年全国有中、小学校13559所,综合大学6所,独立的高等学院14所,专科院校23所。在校学生约497万人,其中大学生约24万人,教师约13万人。喀土穆大学建于1902年,是苏丹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
七、新闻出版
主要报刊有《今日新闻报》、《新闻报》和《舆论报》,均为阿文日报。《新地平线》为英文报,《今日苏丹》为英文月刊。
苏丹通讯社是官方通讯社,1971年5月成立,在内罗毕、摩加迪沙、恩贾梅纳、开罗、吉布提设有分社。现已同法、德、伊朗、伊拉克、利比亚、摩洛哥、叙利亚等国的通讯社以及中东通讯社、塔斯社、新华社等建立了交流和业务联系。每日出版阿、英文新闻电讯稿各400多份。在印度、美国和联合国派有记者。
苏丹国家广播电台,设在喀士穆以北的恩图曼镇,建于1940年,用阿、英、法、索马里等语言对国内外播音。在国内共有9个发射台,每日除用阿语播放19个小时的节目外,还用英、法等语言广播3个半小时。朱巴等城市建有地方广播电台。朱巴电台主要用英语向南方播音。
苏丹国家电视台,设在恩图曼,建于1963年12月,每天用阿、英文播送节目约15小时,同各阿拉伯国家和一些外国电视台有业务交流关系,收视观众约1000万。瓦德迈达尼和朱巴等地建有地方电视台。
八、重要人物
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总统。1944年1月1日出生于苏丹北部尼罗河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6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瓦迪西纳军事学院,1966年毕业后先后在西部军区、空降部队和独立第八步兵旅服役。曾获苏丹指挥参谋学院军事学硕士学位及马来西亚国家军事学院硕士学位。1989年6月30日发动军事政变前任第八步兵旅准将旅长,政变成功后任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总理、国防部长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中将。1993年10月改任总统。1996年、2000年和2005年三次连任。曾于1990年、1995年和2006年三次访华。2006年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九、对外关系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反对西方强权政治,主张加强阿拉伯国家团结,密切同非洲国家的合作,重视同中国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目前,苏同世界上近100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
【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关于国际形势:认为当今世界在政治、战略、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处于失衡状态。新的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世界局势很不安宁,世人无安全感。世界经济正向大型经济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主张阿拉伯和非洲地区集中自己的资源,建立牢固的地区经济联盟和共同市场,走一体化的道路。
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在国际大家庭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以联合国宪章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以维护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根除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
关于反对恐怖主义:拒绝并谴责恐怖主义,认为国际社会必须对恐怖主义采取统一立场。呼吁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概念做出明确界定,反对将恐怖主义与某一特定的文明挂钩,以及在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强调国际反恐战争应以国际法为基础。
关于安理会改革:支持安理会改革,认为联合国改革应更多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安理会改革应在联合国改革的大框架内进行,通过协商一致作出决定,均衡体现各国利益。支持非盟统一立场,主张吸收非洲国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安理会的工作应增加透明度和民主,奉行公正、客观的原则,批评动辄以制裁解决争端的做法,反对双重标准。
关于人权问题:主张各国应通过合作客观地探讨解决人权问题,反对在人权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的做法。强调各国有权选择各自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反对某些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向别国施压,干涉别国内政。
关于中东问题:承认巴勒斯坦国,认为巴人民享有自决权和建国权。主张以色列应撤出所有阿拉伯被占领土。希望在《奥斯陆协议》及“以土地换和平”原则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与以和平共处。
关于伊拉克问题:主张伊人民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党派、宗教的纷争,希望伊人民当家作主。国际社会应继续帮助伊恢复稳定,伊邻国可就此发挥积极作用,驻伊外国军队应尽早撤离。
【同中国的关系】两国于1959年2月4日建交后,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2008年至2009年6月,重要互访有: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2008年8月)、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刘贵今大使(2008年2、10月,2009年1月、5月)、中联部副部长李进军(2009年3月);苏丹副总统塔哈(2008年6月)、总统特使、财政和国民经济部长贾兹(2008年7月、2009年3月)。
两国外交部于1997年建立定期政治磋商机制。
中国驻苏丹大使:李成文
馆址: MANSHIA DISTRICT, KHARTOUM,SUDAN;
电话: (00249-1)83272730; 传真:83271138;
商务处电话:83227269; 传真:83227268。
中国驻朱巴总领事:张清洋
临时馆址:Beijing Juba hotel
苏丹驻华大使:米尔加尼·穆罕默德·萨利赫
馆址:北京三里屯东2街1号;
电话:65322205,65323715; 传真:65321280。
【同美国的关系】1952年,美在喀土穆设联络处,苏丹独立后升为大使馆。1967年,苏丹为抗议美支持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同美断交。1972年复交。1989年巴希尔政变上台后,因推行激进的内外政策,两国关系急剧恶化。1993年,美将苏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黑名单,并于1996年推动安理会通过决议,对苏丹进行外交和航空制裁。1997年,美国单方面对苏丹实施经济制裁。1998年8月,美国指责苏丹卷入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使馆爆炸案,并以苏丹希法制药厂生产违禁化学武器为由,用导弹炸毁该药厂,苏美关系严重恶化。
“9.11”事件后,苏丹政府在反恐问题上配合美国,谋求与美改善关系,美对苏政策也从单纯遏制变为打压与接触并举。2001年,安理会取消对苏制裁。但美至今仍未将苏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黑名单中删除,并单方面维持对苏经济制裁。2007年5月,美总统布什宣布对苏实施新制裁。2007、2008年,苏外交官员与美方多次接触,表示愿与美改善关系。但美坚持将改善美苏关系与苏落实北南《全面和平协议》和解决达尔富尔问题挂钩。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新任苏丹问题特使格拉逊上任后多次访苏,寻求苏丹问题的妥善解决,并表达了改善双边关系的意愿。
【同埃及的关系】苏埃两国关系源远流长。1974年两国制定一体化计划,1976年签订共同防御协定。1979年后尼迈里公开批评埃以和约,导致双方撤回大使。1981年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1995年6月刺杀穆巴拉克总统未遂事件发生后,埃指责苏涉嫌此案,两国关系一度恶化。近年来,苏埃关系进入全面正常化阶段。2004年1月、7月和12月,苏总统巴希尔三度访埃,6月,埃总理访苏,两国政治、经贸等各领域关系全面发展。2005年6月,苏丹政府与反对派联盟签署开罗协议后,巴希尔与穆巴拉克进行了会晤。此外,两国还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保持着密切的沟通。2008年9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问苏丹。
【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双方曾因相互支持对方反对派而长期交恶。1996年7月非统组织第32届首脑会议期间,巴希尔总统与埃塞总统梅莱斯举行会晤,双方均表示愿意和平共处,和平解决边界争端。1998年埃塞同厄立特里亚发生武装冲突后,苏、埃关系明显改善。近年来,苏埃关系进入全面正常化阶段,两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埃塞对苏和平进程予以支持。2005年4月,巴希尔总统参加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东非首脑会议”,并会见了埃塞总理泽纳维,双方决定将部长级会议提升到首脑级会晤。12月,苏第一副总统基尔访问埃塞。同月,埃塞总理泽纳维访苏。
【同厄立特里亚的关系】苏曾长期支持厄的独立运动,但1993年厄独立后,两国反目成仇,时常发生边界冲突。1994年厄宣布与苏断交。1999年,巴希尔总统同厄总统伊萨亚斯两次举行会晤,并签署和解协议,决定恢复两国外交关系。近年来,苏丹和厄立特里亚相互指责对方支持各自反政府武装,两国关系持续紧张。2005年5月,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在的黎波里举行了会晤。10月,厄特代外长欧麦尔访苏,提议改善两国关系。12月,苏第一副总统基尔、外长阿贾维尼、苏总统顾问萨拉丁相继访问厄特,两国关系出现积极改善势头。
【同乌干达的关系】双方曾因相互支持对方反政府武装而长期交恶,并导致1995年断交。1999年巴希尔总统与穆塞韦尼总统在内罗毕会晤,签署关于恢复两国外交关系、不以武力解决争端和停止支持对方反政府武装的协议。2000年9月,经埃及、利比亚调解,苏乌关系基本实现正常化。2005年5月,乌国防部长访苏。
【同肯尼亚的关系】苏与肯之间有领土争端,肯长期同情与支持苏南方反政府武装。巴希尔执政后,与肯就两国边境地区现状达成谅解,签署了安全协定,两国关系得到显著改善。肯与埃塞、厄、乌干达组成“伊加特”四国调解委员会斡旋解决苏南方问题。在肯的积极斡旋下,自2003年9月起,苏第一副总统塔哈与SPLA领导人加朗在肯举行了多轮政治谈判,并与2005年1月在肯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2005年5月,苏丹和肯尼亚签署两国武装部队关系协议。
【同乍得的关系】苏丹与乍得的关系因达尔富尔问题一直紧张。经有关各方努力协调,苏乍先后6次签署和解协议。2008年5月,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反政府武装“正义与平等运动”袭击苏首都喀土穆,苏丹指责乍得参与策划和实施了这一袭击行动,遂宣布与乍断交。8月,在利比亚斡旋下,苏乍同意恢复外交关系。2009年5月3日,在卡塔尔和利比亚等努力下,苏乍双方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签署和平协议。4日,反对乍政府的武装组织同乍政府军激烈交火。乍随即发表公报,指责苏丹支持对乍政府军的进攻。苏方对此予以否认。此后,乍军多次空袭达区,并派遣地面部队进入苏境内追捕叛军。
【同利比亚的关系】尼迈里时期,两国关系紧张。1975年和1976年,苏丹发生两起有利背景的未遂政变,苏同利断交。1978年两国复交。1981年因乍得问题,苏再次与利断交。1985年苏发生政变,利率先承认苏丹新政权。1989年巴希尔执政后,两国正式签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安全和思想等方面实现全面统一的一体化协议但无实质性进展。苏反对美借洛克比事件对利的制裁。1997年后,利积极调解苏与埃及、乌干达和厄立特里亚等国关系,还在苏政府与反对派之间进行斡旋。2001年5月,利领导人卡扎菲访苏。利积极支持苏政府为实现苏和平所作的努力。两国外长互访频繁。2002年3月,巴希尔总统赴利参加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10月,苏总统助理穆巴拉克赴利出席两国一体化最高委员会会议,以加强双边经贸合作。2004年11月,巴希尔总统访利。达尔富尔问题发生后,利积极斡旋并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5月就达问题主持召开了两次小型非洲首脑会议。2006年2月,在利召开了解决苏乍问题的小型非洲首脑会议。2007年4月和7月,两次在利首都的黎波里召开达尔富尔问题国际会议。
【同沙特阿拉伯的关系】尼迈里执政时,两国关系密切,沙特是阿拉伯国家中对苏援助最多的国家。萨迪克执政期间,沙对苏同利比亚、伊朗发展关系不满,冻结了对苏的经援。1989年后,巴希尔为改善和发展与沙关系,两次访沙。在海湾战争中,苏因支持伊拉克,得罪了沙特、科威特等海湾国家,另外由于苏曾一度支持沙特反对派分子本·拉登,沙断绝对苏的一切援助。1995年后,苏主动修复与沙关系。从1996年起,沙开始恢复向苏提供少量经援。2000年,巴希尔总统访沙,苏沙关系恢复正常。2002年,沙提出中东和平新倡议后,苏表示支持。6月,巴希尔总统访沙。6月、12月,苏、沙两国外长实现互访,成立部长级混委会,并签署了政治、经贸合作框架协议,沙支持苏政府的和平努力并积极在苏投资,沙特发展基金会向苏麦罗维大坝项目提供贷款1.5亿美元,2005年3月,沙内政部长阿卜杜勒阿齐兹访苏,两国在反毒品走私和安全合作签署了协议。9月,巴希尔总统访问沙特,与沙国王阿卜杜拉举行会谈,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达尔富尔问题
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分为北达尔富尔、南达尔富尔和西达尔富尔三个州,生活着80多个部落,共500多万人。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地农牧民常因争夺水草、土地资源发生冲突,当地安全局势恶化。
2003年初开始,当地非阿拉伯人组成的“苏丹解放运动”(SLM)和“正义与平等运动”(JEM)等反政府武装开始军事行动,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和严重的难民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借此指责苏政府纵容、支持达区阿拉伯民兵组织“金戈威德”滥杀平民,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多项决议,威胁对苏制裁。
在国际压力和非盟及部分非洲国家斡旋下,苏政府于2003年8月开始同达区反政府武装就权力、财富和安全等问题在阿布贾展开谈判,取得一定进展。2004年8月,非盟开始向达区派出特派团(AMIS)执行维和行动,但效果不彰。西方国家积极推动联合国接管AMIS。
2006年8月,安理会通过1706号决议,决定联合国加快接管进程。苏政府对此坚决反对。此后,国际社会围绕接管问题与苏展开广泛对话。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当年11月提出由联合国向非盟提供财政、技术和后勤支持、在达区部署联合国/非盟“混合行动”的三阶段解决方案。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努力下,苏政府先后于2006年12月、2007年4月和6月就安南方案的三个阶段计划与联合国和非盟达成一致,同意在达区部署联合国/非盟混合维和部队,国际社会予以积极评价。2007年7月31日,安理会一致通过1769号决议,授权在达区部署联合国/非盟“混合行动”。截至2008年底,“混合行动”已部署超过1.6万名维和人员。
2007年下半年,达尔富尔政治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联合国和非盟为推进达区政治进程制订了“路线图”,并于2007年8月初召集达区反对派在坦桑尼亚阿鲁沙举行会议,与会各派就执行“路线图”、尽早与苏丹政府展开谈判达成一致。10月,苏政府与达尔富尔地区7个反对派在利比亚锡尔特举行和谈会议,但未就复谈达成一致。2008年9月,第130届阿盟外长会议提出旨在推动达尔富尔地区政治进程的“卡塔尔倡议”。2009年2月,苏政府与达区反政府武装“正义与平等运动”举行第一轮多哈和谈,签署《解决达尔富尔问题善意与建立互信协议》。5月,双方展开第二轮和谈,后因分歧严重,和谈被推迟。
十一、南方问题
苏丹南方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50万,分别占全国面积和人口的1/4和1/5,居民多为非洲土著黑人。南方希望与北方中央政府分享权力和资源,但一直受到打压。因对尼迈里政府在全国推行伊斯兰法不满,1983年,南方黑人军官约翰·加朗发动武装叛乱,成立“苏丹人民解放军”(SPLA,简称“苏人解”又称SPLM,即“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苏丹内战爆发。
1994年,在伊加特(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倡导下,苏丹政府同“苏人解”展开政治谈判,并在美国直接介入下取得突破。2005年1月,苏丹政府同“苏人解”签署《全面和平协议》,结束了长达22年的内战。根据协议,在此后的6年过渡期结束后,南方将就北南统一问题举行全民公决。2005年9月,苏丹民族团结政府成立,巴希尔、基尔(取代因飞机失事遇难的加朗)和塔哈分别就任苏丹过渡期总统、第一副总统和副总统。10月,苏丹南方自治政府成立,基尔任主席。2005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590号决议,授权在苏丹南部部署一支维和部队。目前,联合国驻苏维和部队已全部到位。南北双方在民族团结政府内合作基本正常,CPA约90%的内容得到落实。双方在阿布耶伊地区划界、南北划界及石油收入分配等问题上仍有分歧,但双方均表示将通过政治对话解决,决不重返战争。根据CPA规定,苏每年石油收入的约1/3划归南方自治政府,用于南方经济重建。2006年南方分得15.345亿美元的石油收入。由于南方基础设施落后,百废待兴;加之国际社会对南方重建的援助承诺大都未能落实,南方重建进展缓慢。CPA还规定,苏南方将在民族团结政府结束6年过渡期后,于2011年进行全民公投,决定南方最终地位。
基尔就任民族团结政府第一副总统之后,多次公开表示南方愿全面落实和平协议,支持苏丹的统一和繁荣。目前,北南双方在民族团结政府内合作基本正常,双方均表示将通过政治对话解决有关分歧,决不重返战争。
十二、网址
苏丹外交部:www.sudmer.com
苏丹最大网站:www.sudan.net